5月2日,哈爾濱工程大學“竹?!惫鎴F隊在“公益小鎮(zhèn)”天鵝湖莊園舉行了“走進非遺,竹之新語”公益活動啟動儀式,這個團隊有教師、學生,還有特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希望用大學生的創(chuàng)意創(chuàng)新與公益之心,引導更多社會人士關注與熱愛中國的傳統(tǒng)手工藝。
在活動現場,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陜西白鹿原竹篾燈籠編織技藝的傳承人、83歲的王學坤以視頻方式展示了燈籠的文化歷史與編織步驟;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“麻花布”北藍印染技藝的傳承人孫曉梅現場展示藍染技藝,介紹藍染技藝的歷史淵源、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。
白鹿原竹篾子燈籠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,其燈籠編織十分講究,工藝復雜,分為選竹、破竹、泡竹、破篾、劃篾以及編織、收口、烘烤、滾漿、糊紙等14道工序,已列入第一批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“麻花布”北藍印染技藝為利用藍草的色素染色,可追溯到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由藍靛染料發(fā)展成為藍染的工藝技法,所染出的大青、紺青等色也是中國傳統(tǒng)服飾的主要顏色。
兩項“非遺”各有特色,但要是將這兩項技藝融入一起會是什么樣子?“竹?!惫鎴F隊經過多次研討,策劃了用藍染作為竹篾燈籠的蒙皮,巧妙將兩項“非遺”融入一項成果中,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,以西北、東北文化色彩的碰撞與融合來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和民間藝術,成為了大學生們的獨特創(chuàng)意。
除了邀請傳承人進行現場講解和視頻學習,“竹?!惫鎴F隊在“公益小鎮(zhèn)”現場還開展了“非遺”體驗活動,為參加活動的同學們準備了豐富的DIY材料和精巧的燈籠材料,便于大家進行自主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造,在實踐體驗中感受傳統(tǒng)手工藝所蘊含的匠心和文化底蘊。
“竹福”公益團隊隊長肖詩潔表示:“目前,我國許多非遺都面臨著傳承無門和知名度低的問題,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公益活動,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和關注傳統(tǒng)手工藝,激發(fā)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的熱情,共同努力傳承和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。”(記者 王東)
更多資訊,下載群眾新聞